本日最熱

除了雙語教育 國際觀怎麼教?

【獨立評論】推全英語授課、遍讀太平洋之外的國家,但對身邊的鄰國不是無知、就是充滿偏見,這不僅是雙語教育的迷思,更是國際觀的缺陷。

雙語國家-雙語教育-新南向-國際觀-李淑菁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    其他

據報載,行政院將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,帶動全民學英文;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日前則宣布,配合「雙語國家」政策,預計108學年度開辦「全英語師資培育」,培育具備全英語教學能力的教師。

按照教育部規劃,全英語師資培育將培養能在中小學英語課用全英語授課,甚至能用英語上數學、藝術等學科的師資。

英文好,就擁有「國際觀」,就能「與世界接軌」?英文的確重要,可以搭起我們跟世界連結的橋梁。但,我們需要使用非母語來上數學、藝術等學科嗎?這意義何在?

重點在「如何教」

歐洲許多國家人民可以用英語侃侃而談,因為他們的英語教育很生活化、很實用。重點在於如何教好英文,讓學生能夠不必死背文法,也可以自然開口。這並不需要成為「雙語國家」才能達成。

沒有一個母語不是英語的歐洲國家,會使用英語作為國民教育階段的授課語言。就連我前兩年進到芬蘭高中英語課程教室的觀察,教師們也是芬蘭語與英語夾雜使用,只要能教會、教好學生就可以。

不僅教語言本身,芬蘭的英語教學更重視思考、脈絡化學習、在地文化連結與文化認同。

廣告

反觀我們未來規劃使用英語上數學、藝術等學科,顯得太過刻意與不切實際。

目前台灣在大學端要開出英文授課,都已經問題不小,何況是中小學?就連不少在英語系國家念過幾年書的人,要使用英語授課都已經覺得辛苦,何況只是接受幾學分英語授課訓練的中小學師資呢?

充滿謬誤的國際觀

我不是語言教育學家,但我想從台灣人遺失的「國際觀」,來談雙語政策可能潛藏的教育文化問題。或許我們把「新南向政策」與「雙語教育」一起看,更能看出其中的矛盾之處。

今年10月底,我有個機會跟學術交流團到越南大學參訪。因為研究的關係,越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;然而,對許多教授而言,卻是第一次的越南經驗。

要不是新南向政策,許多大學教授應該從沒想過,要踏進這一片我們想像中的「落後」土地吧!

廣告

網路上曾經流傳著戲謔「台灣人的世界觀」圖,引起許多討論,例如菲律賓就是一個「有很多叫瑪麗亞傭人」的國家等,都顯示台灣人世界觀的問題。

對於要飛10多小時、一個太平洋以上距離的美國、歐洲,我們可以略知一二;但對於3小時就能抵達的鄰國,我們連結到的字彙卻只有「外勞」、「外配」。殊不知原來越南文化跟台灣相近度高、印尼客家人多,東南亞這區塊跟台灣其實有高度的文化連結性。

從「認識鄰國」開始

這學期以來,有機會到某大學的國際學程協助課程講座。這個班有八成以上學生是來自東南亞。

上課前,我先問早一點到的學生來自哪個國家,他說「寮國!」我說「我曾從最北的邊界,沿著湄公河搭船一路往南。」這位寮國學生很興奮,眼睛都亮起來,說:「教授,妳真的去過?」

廣告

當天我也帶一些才從越南買回來的小零食跟大家分享,邊走到學生跟前邊說著「我十月底才從越南河內回來……,」班上的越南同學不可置信地說「真的?」她不相信台灣的教授對越南有一定的熟悉度。

那是一種文化被看見、被肯認的眼神。

有些東南亞人民對台灣充滿孺慕之感,可惜的是台灣人這幾年才開始「給予」一些關愛眼神。「給予」這字彙其實隱藏上對下階序關係,不是交朋友的好態度。

蔡英文政府2016年上路以來所推動的「新南向政策」,過去兩年來有許多評論聲音,包含「不要以錢為本,要以人為本」、「要了解及掌握市場需求,就必須貼近在地,與在地社群誠心深入交往,而非只是將對方視為經商對象。」

設計在地國際化課程

但國人若對東南亞區域不了解,甚至有偏見或歧視,如何「以人為本」?如何「誠心深入交往」?

廣告

更多韓國年輕人是直接到東南亞學他們的語文,才夠在地、才夠國際!

「國際觀」不是非得花大錢將孩子送往雙語學校、雙語教育或赴國外進行國際交流,我們透過具備多元文化素養的教師用心設計課程,讓課程內容具備世界經濟文化內涵,就可在地國際化,否則只是成為英美語中心的「國際觀」想像而已。

這也是「雙語教育」的迷思!(責任編輯:吳廷勻)

相關熱門主題
你可能有興趣
#廣編企劃|調和工藝的極致展現–皇家禮炮 24 年干邑桶威士忌鉅獻亞洲!
最新訊息
期間限定48折,訂閱天下加贈每日報App
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
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

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,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